【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势”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3-08-01【原题再现】
(资料图)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 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 4 个句子,分为两个层次。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 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 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 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 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第 1 层: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 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
解析:第 1 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 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 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因此,材料第 3 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 3 个 分句组成, 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 3 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 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 3 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 2 层。
第 2 层: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解析:察势者智, 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第 2 层即材料的第 4 句,这句话由4 个分句组成, 进一步指出在准确 认识“势”的前提下, 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
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 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 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 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考生不必三者都谈,而应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 判断与思考。
【考场佳作】
1.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
开头:百千年前,《孙子兵法》中载有“水能漂石”之势;百千年后,环球局“势”波谲云诡,吾侪新青年当何如?(用到了“百千年前.....百千年后.....“的句式,跨度大,明局势之变化,设问青年当如何?)私以为,当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提)
第二段:正确认识“势”,是灵活把握“势”的先决条件。(分论点一)
第三段:“明时势者勇”,从古至今,人们一向强调正确认识时势的重要性,而对于势的错误认识常有两种不同形式(阐释分论点):其一是为将一切原因都归结于“势”的作用,从而高呼“势阻我!”中躺平、“摆烂",并不思考自身缺陷;其二则是不能明晰地见到“大势所趋”,从来都是逆势而为,自称“标新立异”,又在失败后怨天尤人。此二类者,皆是不能正确认识势而致失败的极好例子,而又应如何做到正确认识呢?且不妨以流水为喻,“人行于川上,观清流之所从来、之所从往”,流水之势便是它的流向,顺流而下,可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甚至如《孙子兵法》中“水能漂石”;而逆势而为便可能“樯倾橹毁”、最终失败。由此,我们在辨认时代水流之势时,应先从事件走向中看出其流向,如此方能为合理把握“势”做好必要准备。(回扣分论点)
第四段 明晰了"势"之方向后,在不同局面中选择不同把握"势"的方法便极其关键。(分论点二)
第五段 时代之势变幻莫测,难以由少数人决定,但我们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使势为己用(阐释分论点)。面对不同局面,有人蓄势待发:忆往昔,庄子"三月聚粮",齐王"三年不鸣",勾践"卧薪尝胆",他们在"势"不足身养精蓄"势",以待势为己用(三个排比事例);有人谋势而行:从班超投笔从戎到周邦彦"问长缨何时入手",从华盛顿趁势独立到红军依"势"解放中国,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莫不谋势而动,(用从....到.....的句式举例)在正确的时机抓住"势"的力量乘势而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假之物便可为"势",而前人先辈为我们造好了"势",吾辈又何如?
第六段:风正劲、帆高悬,何不乘势沧浪巅?当前风云际会:二十大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提速;俄乌鏖兵使核危机信号闪现,ChatGPT的出现使人们深度思考智能与人类的关系;G2O峰会预警环境,“北海二号”爆炸加速能源危机......有人惶惑:时代的“势”,究竟在何?其实,我们每位青年既是乘势者、又是造势人。冬奥赛场上有谷爱凌,山区学校中亦有求知的眼睛,谁又说后备箱中的网课、小贩边的作业不是乘势而为的证明?吾侪青年,只须在平凡之位上发好每一份光,顺时代发展之势而为,中国之水,必将涛涛而下!(结合自身,重点谈乘势)
结尾段:叔本华说:“人的意义在于意志有所追求。”青年们啊,看清时代的大势,去顺势而上,追求独属于你的光吧!
2.蓄势谋势方得势,乘势而上步青云
凭水之疾势,可以漂石;乘今时之形势,亦可以大有可为。水之势力量巨大;启发我们应顺势而为。我认为,只有明识形势、蓄势待发,谋势而动,方能乘势而上,实现人生价值。(提)
势的巨力可成助力,乘势而上方能事半功倍。(改为“乘势而上,必先识势,势的巨力可成助力,如此才能灵活的把握“势”,事半功倍”)(点明乘势与识势的关系,强调先识势,之后才能灵活乘势)顺水势可以漂石,顺风势可以扬帆,而顺时势则可以施展抱负,书写溢彩华章。在科技待兴的大势中,钱学森毅然归国,在核物理领域施展才干;在科技强国的大势下,颜宁等一众留学学者归国奉献;在乡村振兴的大势下,无数大学生返乡创业,立一方天地……此皆顺势而为,乘势而行。若反其道而行,逆其势而为,则必阻力重重,仿佛四方皆为逆境。
识势之后方乘势而上,但乘势前必先蓄势待发,韬光养晦,积淀自身,才能灵活地把握“势”。蓄势是乘势的基础,积蓄实力是把握时机的前提。古有楚庄王韬光养晦,细审时局,积蓄自身执政才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无数知识分子苦心钻研,广博学问,终能在恢复高考时改变命远,乘势而上。现而今,无数科学家夙兴夜寐,为中国科技之深刻变革蓄势。此皆说明”蓄势是乘势的必要准备,积累才干是乘时而动之基石。
乘势而上,亦必审察时局,谋势而动。只有深思熟虑,明察秋毫,正确地认识势,才能谋为己用,如虎添翼。谋势不仅是分辩与等待,更是谋划与思量,度时而动,顺势而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中国经济之话势风止川行(坚不可摧,行不可阻),风禾尽起(比喻顺应天心,得到天助);而在此大势之下,无数青年明审时势,下海经商,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他们不仅有能力,有志向,更有眼界,有谋划,正确识势,灵活用势,谋势而动,深思高举。可见,谋势是乘势之先决,谋势方能乘势。
揆诸当下,当代青年正面临一个浩浩汤汤的伟大时代,在这里,水势之激足以漂石,风势之劲可以鼓帆。工业4.0,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制造,无不大有可为,无限广阔。当代青年不妨磨砺自身,谋势而动,把握时局,书写青春华章。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孙子兵法》水势之教诲,至今意义非凡。蓄势谋势方得势,乘势而上谱新篇。愿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