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看点丨2
为人处世孔子的核心处世理念是“仁”。这“仁”不止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之一,在古今许多真正看懂...
2023-04-16【资料图】
为人处世
孔子的核心处世理念是“仁”。这“仁”不止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之一,在古今许多真正看懂《论语》的人眼中也是提升自身修为、眼界、格局,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利器。不同弟子问“仁”,孔子都有不同的回答。可见,“仁”十分丰富、高深。所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也是由他发扬光大的。
如今,有人将孔子的处世之道归结为是在教我们做一个“潜伏的颠覆者”,并将其总结为四步:识人、藏锋、笃行、不败。
所谓“识人”,就是了解身边的人。孔子说:“视其所以(言行的动机),观其所由(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心安于什么事)。(这样)人焉廋(隐瞒)哉?人焉廋哉?”“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种类)。观过,斯知仁矣(就知道此人如何了)。”这些识人方法,千年仍不过时,可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所言不虚。所谓“藏锋”,类似于《周易》的“初九,潜龙勿用”,就是不要太锋芒毕露。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张问“干禄”(为官之道)时,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要多听,不明白的地方先不说,真正懂的,也要谨慎地说,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疑惑的先着不做,真正懂的,也要谨慎地做,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了。)可见,孔子的学说有时也有一种“厚黑学”的味道。
所谓“笃行”,就是谨小慎微,不出格。
做到这些,自然就会“不败”。
许多人认为孔子十分迂腐,只知恪守旧规。其实他早就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能怎样,而只考虑怎样做恰当,就行了。)这也是一种处世智慧。他甚至认为“礼”(制度、法律)是可以或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子张问他“十世可知也?”(十代后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子曰:“殷因于(源于)夏礼,所损益(增减的内容),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以后如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百代后,也是可预知的)”可见,孔子也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不断改变的,而不是像一些腐儒一样,只知恪守旧规。
《孔子家语·相鲁》载:先时,季氏(季桓子)葬昭公于墓道之南(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愤),孔子沟而合诸墓焉(将鲁昭公的陵墓与先王的陵墓连到一起)。谓季桓子(季平子的儿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掩盖令尊不合礼的行为)。”孔子他知道,以此为由讨伐季氏,会有灭国之险。这么做,即抹除了鲁国国内不合礼的“先例”(使后人没有不合礼的先例可以效仿,提高稳定),又化解了政敌,使鲁国免于一场政治风暴。一箭双雕,岂不美哉?政治的魅力在于妥协。而且季桓子已死,追究他的后代也不合理。可见孔子可谓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处世高手。
但在该强硬的时候,孔子也会毫不犹豫地强硬。《孔子家语》记载了齐、鲁两国会盟时孔子的作为。“献酢既毕,齐使莱人(莱夷,东夷的一支)以兵鼓噪(骚扰),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保护国君退避),曰:‘士,以兵之(战斗)。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于德为愆义(无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一定不会这样做吧?)。’齐侯心怍(愧疚),麾而避之。”细细品味,竟然还有一丝顾维钧、梅汝璈的味道。这样的情节,书中还有多处。可见,孔子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这样的人可谓是一位政治天才了。 可惜,孔子的“棱角”似乎没有被完全磨平。他宁可“邦有道,如矢(像射出的箭一样正直);邦无道,如矢”,也不会干违背原则的事。这是一种“士”的骨气。政治的魅力在于妥协,所以他并没有留下太大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