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院病人不多,医生的工资却高得可怕,钱都是从哪儿薅来的?
中国的公共设施中,哪里的人流量最大?或许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
2023-07-28中国的公共设施中,哪里的人流量最大?
或许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医院似乎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人流攒动的状态。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深,这个局面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资料图】
反观人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美国医院,偌大的空间里候诊的人数总是寥寥无几,偶尔经过的医生和护士也看起来不急不缓,从容的态度似乎是因为来看病的患者人数有限决定的。
比较一下两国医务人员的收入可以看出,美国的医疗从业人员不但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更少,而且收入不但不会因此降低,反而要高于我国同行的平均水平。
病人少反而收入多,造成这种“理想”工作环境的原因是什么?付给医生工资的钱又是哪来的呢?
医生,美国社会的精英群体许多美国影视作品中有着这样一个经典桥段,当一位年轻人介绍他或她的结婚对象时,如果人们知道了对方是一位医生或者律师,那么大家无论从表情或是言语中,都会透露出一个信息:“恭喜你,找了个好归宿。”
即使这位“医生”或“律师”从未谋面,但至少在经济上已经过关。
医生在美国从来都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一点和其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有关。
在美国医生不仅仅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化身,除了代表了稳定,富裕和高知以外,更代表着他们离上层阶级或者权贵更近。
甚至可以说医生阶层是组成美国中产以上阶级的重要部分,也是更容易成为上等人的职业跳板之一。
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罗尼杰克逊就是医科出身,他先后在军队医疗系统服役,并在2006年进入白宫成为了服务于美国总统等权贵的白宫医生。
在白宫的日子里,先后有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三位总统受到过他的日常医疗保障,而且此人还因为特朗普的重视担任过政府部门的实权部长。
无独有偶,美国参议院议员比尔弗里斯特也是医生出身。由于父亲是医生,比尔子承父业先后考取了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的医科,并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外科大夫。
不过显然做医生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之后专注于从政的他凭借行医时积攒的人脉和资本,成功杀入政界并当选了参议员。
很多的美国人认为,一旦当上了医生人生就开启了“简单模式”:有了一定的地位后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尝试从政也可以更进一步,即使失败也无妨,只要行医资格还在,大不了回去继续过稳定富足的日子罢了。
不过这样仿佛“开挂”般的职业,自然不是人人都能够入行的。
医学生的学费之贵,在美国人的心中是有一定共识的。高额的学习费用无形中也为不同阶级划好了门槛:仅仅进入大学本科学医,四年的费用就高大数十万美元。
对于一些富足的父母来说可能还可以接受,可一旦原生家庭无法提供资金帮助的话,恐怕学生自己就需要举债完成学业,这笔贷款或许将压在就业后学生的肩膀上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令人绝望的是,即使大学毕业后医学生也无法立即上班赚钱还债,考取行医资格和参加培训将花费医学生接下来的数年时间。
通常完成了一系列流程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大致需要至少8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想象背负着巨额债务还要活下去的数年时间,对于未来医生的考验是多么严峻。
自主定价与不透明机制似乎从严格艰难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看来,医生这个行业受到的重视似乎可以理解,他们进入行业后拿着高薪这件事,似乎也理所应当了。
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由于医学自身的特性使然,都是一个需要长期大量投入资金的学科,为什么偏偏美国医生接待的病人数量不多,收入却不受影响反而可观呢?
因为美国的医疗体系是以私立医院为基础的,即使打着州立医院的名头,但政府对于各大医院的干涉仅限于医疗监管部门的间接管控。
对于医院具体引进药物,医疗器械的合作途径,为患者使用怎样的治疗方式和相关药物,乃至一次诊疗的价格都无权过问。
曾经有一位初到美国的国人,因为一个感冒进入医院治疗。尽管身边在美多年的人都劝他不要就医,但他却铁了心希望体验一下美式医疗。
医治结束后一周他的感冒痊愈了,就连这个人自己都不确定是自然痊愈还是医生的药真的起了作用。
不过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医院寄来的账单上清楚写着费用上千美刀,如果不付款的话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这仅仅是美国医疗的一个缩影,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或许是少有的几个没有全民医疗的国度之一。
购买的基本医疗大致等同于我国的乡村医保,绝大部分的疾病无法治疗,能够治疗的医院则无法使用优惠。
由于看病贵商业医疗保险更贵,病人通常会因为没钱陷入两难境地,因为生病而倾家荡产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除了自主定价以外,美国医疗体系中的政府医疗机构的行政支出,也是不透明的存在。
美国一年的医疗财政支出,就超过了4万亿美元,这笔钱眼看着还在逐年增高,但民间看不起病的人数却不见减少。
这么多的医疗支出去了哪里?或许我们可以从奥巴马时期的一项医疗体系改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见到端倪。
具有美国特色的医疗系统2011年,奥巴马政府曾经拨款仅8000亿美元进行经济刺激,其中有190亿美元作为专项拨款,用于刺激医生和医院使用电子医疗记录。
也就是说政府出钱为医生们配置更先进的电子系统,促进医生们“跟上时代”摒弃原来的纸质记录方式,并对率先使用这种方式的个人和医院给以奖励。
这个举措可以明显的提高医务系统的运行效率,也更有助于对每一名患者的病历记录,留下更加直观和详尽的数据,无论从哪个方面上看来都是好事。
可偏偏这个举措响应者寥寥,无论政府政策的推行前还是推行后,全国采用电子医疗记录的比例都几乎没有改变的保持在百分之四左右。
有学者敏锐的发现了这个情况,并分析到这个不同寻常的结果背后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首先电子化在医疗行业中并非实行起来很难。
要知道其他行业如金融债券,交通航空等领域,早在十几甚至几十年前就开始了票据电子化的进程。
而且使用电子医疗记录,可以把患者个人数据整合成库,使用搜索技术便捷获取,对于一些特殊患者还能够专门进行跟踪观察。
电子化技术在医疗方面的优势自不必说,况且除了美国外的其他相对落后国家,也已经有了医疗系统电子化的成功案例,为什么美国的医疗行业如此“念旧”呢?
根据资料显示,美国的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为2.4万亿,区区的190亿刺激资金在如此巨额的收入面前,实在算不上什么。
而这数万亿美元的收入基础,正是建立在纸质医疗记录无法提现的巨额利润之上的。
如果使用电子记录,那么除了患者个人的病例以外,医生的处方,用药,诊疗流程和费用等信息也将变得更加透明。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说,这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正因如此,大部分医疗行业的从业者都默契的选择了,闭口不谈加默默抵制的作法。
关于这项医疗改革的推进一度受阻,当然其中也有医疗监督部门监管不力的因素,原因很简单,对于他们来说砍掉流程就等于砍掉了工作。
曾经有一份监督机构的报告,对于美国超4000家医院进行调查,作出了“即使削减30%开支,仍然不影响医疗质量和就医机会”的结论;
同样在政府每年对医疗管理部门的调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经费,在医疗系统自上而下的运行中被浪费掉了。
这笔钱在完全不影响患者,或者说患者没有享受到这些资金的帮助之前,都神秘的失踪了。
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整个医疗系统的合力打造下,一个花费巨大,却效率不高,资金流向不明的体系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
那么在这个体系中的医生为什么病人少,反而收入不低的原因,恐怕就不用多说了吧?
结语医疗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基础道德的集中体现。
医生这个职业因为其特殊性,其评价标准并不应该局限于收入和地位,而更应该关注于一颗救死扶伤的真心。
参考资料
1《美国的医疗系统》
2《谁来一直美国医疗系统的顽疾》
3《美国将责任归咎于医疗系统》
4《“三重疫情”冲击美国医疗系统》